自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低空經濟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2024年李強總理“兩會”工作報告把“低空經濟”納入新質生產力范疇,低空經濟熱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據低空頭條經濟研究院統計,全國27個省份出臺了低空經濟的行動方案,例如,北京市、上海市、廣東省、安徽等地都發布了詳細的低空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明確了各自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此外,除了省級行政區外,許多市縣也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提出了適合本地發展的低空經濟方案,這些方案往往更加具體和細化,旨在推動低空經濟在當地的落地和發展。
通過對部分省市縣的行動計劃、實施策略及扶持措施進行深入剖析,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國城市低空經濟的發展核心聚焦于三大板塊:低空經濟基礎設施建設、以無人機為代表的航空器制造產業鏈以及低空應用領域的拓展。鑒于全國城市在歷史工業積淀、自然資源、地域特色及經濟發展定位上的差異,其在推進低空經濟的路徑選擇上亦呈現出多樣性。
一、城市低空經濟總體發展思路
各省市雖然出臺的各種文件都結合了自己城市自然資源和地域特色,但總體思路沒有大的變化,指導方針上都遵循了三大方面:加強基礎建設+突出制造產業鏈+重視應用場景
1、大力加強低空基礎建設。這個包括硬件的低空飛行物理基礎設施建設和軟件低空管理系統。比如低空飛行起降平臺、航空器充電站、中轉站、乘客候乘、電池儲存等物理基礎設施;低空通信、導航、氣象監測等信息化低空空中管理系統。前者類似傳統的民航機場,后者類似民航的各種管理系統,總體來說我們低空經濟處于不成熟階段,還需要從基礎建設角度加大力度,特別是要建設好復雜的空中管理系統,前期需要各省先行先試,后期從國家層面要統一建設和管理好“空中大腦”。
2、促進以無人機為代表的航空制造業產業鏈不斷成熟。無人機在未來低空經濟中會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可能會成長為“低空經濟”首個萬億產業。無人機為代表的航空器制造業需要在進一步加大投入,成為低空經濟中的支柱產業,航空制造業產業鏈產生的經濟價值會占低空經濟的到百分之六十以上,這也是各地上馬低空經濟產業園吸引制造業等相關產業入園的一個重要因素。
3、拓展以無人機城市社會化治理等眾多應用場景。據低空頭條研究院梳理,無人機為代表的應用場景,包括農林植保、應急救援、電力巡檢、文旅體育、物流快遞等,目前概略能細化到70多種應用場景,隨著技術提高及其普及應用場景可達到300多種。低空頭條經濟研究院和相關機構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力推無人機遙感技術新型城市運行指揮平臺,并已經在部分城市落地。
二、借鑒我國十多年通航經驗,大力開發低空經濟的需求端
1.通用航空十多年發展的經驗教訓
我國通用航空在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國家層面出臺了很多有關通用航空的政策。截至2023年底,全國在冊管理的通用機場數量達449個。其中,2023年新建遷建8個機場,但這么多機場幾乎沒幾個能盈利的。從2000年至今24年,低空空域改革總體是雷聲大,雨點小,從2000年到2010年為低空空域改革籌劃論證階段;從2010年為低空空域改革集中試點階段;從2015年到至今為低空空域改革綜合試點。總是在部分省市試點,低空空域沒放開,是最大的問題,這就造成了通航企業在每項空域政策放開的的雷聲中盲目又歡喜的投資了通航產業,通航企業買了飛機,修了機場,但應用場景幾乎沒有,大部分企業有的只限于參觀和少量的培訓或者飛飛玩玩,一年飛機的維護保養、人員的支出等等都拖垮了通航企業。做的相對好些也是運營規模相對較小,限于旅游包機、公務機飛行、海上業務、直升機運營,沒有實現規模化、專業化,相互之間沒有顯著競爭關系,一句形象的話是”富人玩的游戲”,一些做通用航空的“從開大奔變成了騎自行車”。空域沒有放開,沒有眾多應用場景是中國通航發展緩慢甚至失敗的重要原因,沒有消費市場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通航的發展,這個問題在低空經濟發展中是需要解決和面對的問題,是不能回避的頭等大事。
2、以無人機為代表的航空器制造業某些領域已經領先世界。
我國無人機市場規模持續擴大,預計到2024年,民用無人機市場規模將達到約1600億元,顯示出強勁的增長勢頭。無人機在軍用領域的市場規模也在穩步增長,我國在全球軍用無人機市場中占據重要份額,美國軍方大部分無人機就是采購的中國大疆無人機。我國在無人機技術方面取得了顯著突破,包括飛行控制系統、電池技術、自主飛行能力、智能感知系統等方面的創新。
目前我國電動車產能已經雄踞世界第一,電動車技術在電池續航、電機驅動等方面可以為低空經濟各類航空器提供關鍵支持。許多電動車企業已經開始涉足無人機制造領域,利用自身技術優勢開發新型無人機產品。例如,小鵬匯天等企業已經開始建設飛行汽車智造基地,規劃年產能達到萬臺級別。電動車產能向低空經濟轉移并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的發展的態勢越來越清晰。
3、開拓低空經濟的需求端是低空經濟的重中之重
從通航經濟最發達美國看,他們無論是空域政策、基礎設施、飛行員數量、培訓體系,特別是市場端都很發達,比如私人飛機飛行時間占到通航作業時間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大眾參與度相當高。現在我們低空市場還只是初步的農林植保、巡線、應急、少量物流,大部分還是試驗區試驗性質的,遠遠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現在在部分省市先行先試,取得了不少經驗。特別是深圳敢為人先,后來者居上,協調軍方對民營企業美團、順豐等物流企業開辟空中線路,取得了全國示范引領作用。隨著中央政策的到位、空域的優化規劃,一個以消費端、市場端為驅動的發展模式會逐漸成熟起來。
三、城市低空經濟發展可行性路徑
分析我國目前各省市發布的公開文件看,通過大家互相借鑒和摸索實踐,當前低空經濟的發展可概括為以下三種:
路徑一:強化基建+重視制造+拓展應用+宣傳造勢。這是一條全面發展型路徑,也是當前經濟比較發達城市發展低空經濟的主流選擇。比如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布局較早,幾乎每個區都有自己的布局和規劃,全力競爭“低空第一城”,截至2024年6月,深圳已開通無人機航線207條,預計到2025年底,深圳的無人機航線數量將達到1000條以上。已建成低空起降點249個,預計到2025年底,深圳將建成1000個以上低空飛行器起降平臺。在寶安、龍港、坪山等區建成了占地超過50萬平米的試驗場。深圳超前的政策優勢聚集了大疆、道通、科衛泰、億航智能、華為海思、瑞芯微等無人機制造企業和產業鏈企業扎根深圳,豐翼、美團等外賣貨運場景,大漠大智無人機表演,各種文旅、巡線、應急+等多種應用場景已經在深圳實踐落地。深圳世界無人機大會暨國際低空經濟與無人系統博覽會、向全球游客推出“1+7+N”文旅計劃,舉辦如人機國慶啟幕大會,國慶7電全城萬家無人機表演,整個城市充滿“天空之城,大有可能”的宣傳海報,甚至海報進入了北京、上海、長沙、濟南、青島、福建、南昌等多地公交站和地鐵站,進入了北京王府井等注明旅游景點和游客打卡地,這種宣傳力度在全國低空經濟行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深圳具有強大的經濟基礎和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具有其他一般城市不可具備的復制性。政府是低空經濟強大推手,企業是積極的踐行者,兩者達到了完美結合。
路徑二:強化基建+打造示范+拓展應用。這是一條專注適合有一定制造業基礎、地域特色鮮明的城市發展路徑。我國經過近十年通航的發展,基礎建設有了長足進步,但離發達國家比如美國相比還有不少的差距,還必須進一步加強基礎建設的同時,對大多數城市來說,建立適合自己的試驗區顯得尤為重要。比如廣州,雖然航空制造業特別是汽車制造產業鏈相當錯,也有一定的頭部企業,但無人機領域處于第二梯隊,相對滯后。現在他們以黃埔區相對完善的低空經濟產業生態為引領,在建設番禺區、增城區、花都區、白云區低空經濟示范產業園,發揮產業規模聚集效應,努力形成完整齊備的產業閉環。作為場景應用和所有城市一樣,激發市場驅動力,引導應用端,擴大適用場景示范。這是比較發達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合肥、西安、成都等與低空經濟產業相關工業基礎比較發達的城市可采取的路徑。
路徑三:健全基建+應用為主。我國幅員遼闊,自然天賦資源和城市歷史工業基礎等都不一樣,大部分中等城市及以下在不適合低空制造業的情況下,力爭健全低空經濟所需要的基本建設,保證以無人機為主的各種航空器能順利飛起來、落的下,全力做好服務保障,拓展應用場景,這類城市就是應用為主,政府應主動作為,推動適合本區域特色的應用場景,并匹配相應的基礎設施,這是90%以上的城市低空經濟未來的必有之路。
四、發展策略建議
1.因地制宜選擇發展路徑
無論是經濟發達城市還是一般城市都需要政府主動作為,面對低空經濟這個新鮮事物,各級政府要早學習、早介入、早規劃,根據區域位置,明確所在城市低空經濟發展定位。低空制造、低空運營、低空基礎設施與飛行保障等均是潛力巨大的產業,隨著低空經濟制造業在少數發達城市的成熟和固化,大部分城市會聚焦運營端,汽車業發展之路可以給低空經濟帶來很多可借鑒之處。也就是說國內大多數城市特別是中小城市開始就更適合從低空運營端入手,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應用場景并建設和本城市體量相適應的低空經濟基礎設施。
2.盡早推進應用場景落地
各級地方政府在長遠規劃前提下,要有眼前計劃,根據全國低空經濟發展大的發展態勢,把最容易取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比如空中旅游、電力巡線、區域綜合治理等開展起來,綜合考慮不同場景的技術成熟度、需求緊迫性、經濟效益及風險可控性等因素,先易后難,穩步拓展應用場景并建設基礎設施,避免盲目跟風導致資源浪費。
3、建立城市區域多點中心的低空經濟生態圈
低空交通具有飛機、火車和汽車不同的區域交通價值。飛機和火車適合長距離運輸,低空經濟作為一種區域經濟形態,具有較強的地域性,低空交通適合城際之間,或者大城市的東城到西城,或者到遠郊區,那么低空交通顯示的區域經濟就會越來越明顯。這就需要城市之間或城市行政區縣之間要有協同理念,從低空經濟角度城市與城市、區與區、縣與縣之間提前規劃布局,建立城市區域多點中心的低空經濟生態圈。